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2019-07-26 维通利华——实验动物常见病原体 维通利华
分类
革兰氏阳性球菌,无运动性,常见为葡萄簇状。
种属
葡萄球菌科
易感动物
已知所有的哺乳动物,包括普通的实验室啮齿类和兔类。由于它定植于多物种,可以从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包括从人传播给动物,反之亦然。
感染频率
从常见到罕见,主要取决于饲养类型,与人类接触和动物的最初健康状况。
传播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是通过气溶胶或者直接接触污染物、带菌动物和带菌者传播。大约30% 的健康人类在鼻咽和表皮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实验室啮齿类,人传播给动物的几率大于动物传播给人。
临床症状及病变
健康、有免疫活性的动物,皮肤、肠道、鼻咽中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无症状。发现的大多数案例基本属于这一类型。在健康的动物中,可以从脓肿或病变部位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从这些动物分离出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往往是伤口继发感染,而不是造成疾病的首要原因。
表皮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疾病的原因, 与饲养条件有关,主要取决于整体环境卫生状况,而不是因为存在通常不致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例如,沙鼠如果饲养在非理想状况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引发急性, 弥漫性,化脓性皮炎。幼鼠(沙鼠)最易感染, 在脸、鼻子、脚、腿、胸腹部容易出现湿疹性皮炎。对于地鼠,可在脓肿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其他菌的混合感染。对于兔,可引起幼崽的急性败血症。也可以从脓肿、乳腺炎、蹄皮炎和生殖道中被感染的部位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易感动物大小鼠或其他免疫缺陷动物,可造成眼部、皮肤和生殖道的化脓性感染。典型案例有C57BL/6 背景的小鼠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包皮腺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经典的条件致病菌,通过破损的皮肤或侵入部位引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引起裸露的伤口或者破损的皮肤感染。然而,从感染的伤口通常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和其他革兰氏阴性菌(粪便)。
诊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健康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它的诊断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可以从鼻咽、皮肤或可疑的病变组织中采样培养。在血平板上,典型特征是:有光泽,不透明,黄色或至白色的菌落,可见 α 或β 溶血。进一步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用商业化的试剂盒。也可用噬菌体分型或者16S 核糖体DNA 的分型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典型的组织病理损伤,在脓性部位球菌致密区包裹有splendore hoeppli 物质(又叫葡萄状菌病)。
对研究的影响
一般来说,动物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不会影响研究,手术或教学。但会影响对葡萄球菌的研究。个体动物出现临床症状会影响实验,出于动物福利应对其实施安乐死。
防治
为了避免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动物必须处于严格排除环境下饲养,尤其是免疫缺陷的小鼠。这也是许多免疫缺陷鼠必须在隔离器或微型隔离包中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
啮齿类动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来自于人类, 所以饲养员要严密遮盖皮肤并佩戴高效过滤面罩或N95 口罩。噬菌体分型研究表明不同设施之间饲养员的流动是实验动物感染的主要原因。普通的预防工作能够避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动物和饲养员之间的交叉感染。
从几个隔离器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的RFLP 类型及抗生素敏感性。RFLP 结果无疑说明特定种群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于特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如果定植部位被特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据,另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很难进入。抗生素敏感性是由于在屏障房间内缺少抗生素压力,与人类临床分离株有很大不同。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数的消毒剂都敏感,任何的化学或物理消毒方法都比较有效,然而其在干燥环境中有抵抗力,可以在干燥的表皮或表皮分泌物中存活数周。尽管用抗生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消灭垫料笼具等环境中的细菌, 但是不能消灭带菌者体内的细菌。因此不推荐用抗生素方法治疗。
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动物应该通过胚胎移植或子宫切除来控制。
References
Baker DG.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 Washington, D.C.: ASM Press; 2003. 385 pp.
Blackmore D K & Francis R A (1970) The apparent transmission of staphylococci of human origin to laboratory animals. J Comp Pathol, 80, 645-51.
Choi C S, Yin C S, Bakar a A, et al. (2006) Nasal carriag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mong healthy adults.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39, 458-64.
Fox JG, Anderson LC, Lowe FM, and Quimby FW, editors.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2. 1325 pp.
Fox J, Barthold S, Davisson M, Newcomer C, Quimby F, and Smith A editors. The Mouse in Biomedical Research: Diseases.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7. 756 pp.
Johnston C P, Stokes a K, Ross T, et al. (2007)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lonization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8, 1404-7.
Kuehnert M J, Kruszon-Moran D, Hill H A, et al. (2006) Prevalenc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nasal colo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 2002. J Infect Dis, 193, 172-9.
Mar kham N P & Mar kham J G (1966) Staphylococci in man and animals.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s. J Comp Pathol, 76, 49-56.
Percy DH, Barthold SW. Pathology of Laboratory Rodents and Rabbits. 3rd ed.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25 pp.
Wullenweber M, Lenz W & Werhan K (1990) Staphylococcus aureus phage types in barrier-maintained colonies of SPF mice and rats. Z Versuchstierkd, 33, 57-61.
(本文由维通利华检测室-宋思霖翻译整理。如需转载请联系维通利华市场部Marketing@criver.cn,并标明出处。)
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Beijing Vital River Laboratory Animal Technology Co., Ltd.
E-mail:RADS@criver.cn
Tel:+86.10.8492 4709